將水生植物與漂浮載體相結合,突破了水面綠化的傳統形式,打造出了真正意義上的“浮島式花園”,開創水面綠化新形式。選用的花卉植物栽種于漂浮載體上,可連成一片,組成圖案,悠然漂浮于水上。即可像挺水植物一樣固定在岸邊,也可像浮葉植物一樣固定在水中央,或者像浮水植物一樣在水面上自由漂浮游動,皆可根據造景的設計要求任意實現。其價格構成主要體現在載體、植物、和人工幾個方面。

中國水稻所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的水上種稻專利技術中開創了國內生態水生植物浮島種植工作,植物浮島種植不僅在營造水面景觀方面有重大突破和特殊價值,近年來在水質治理、生態修復方面也得到了廣泛應用。水生植物浮島種植技術的關鍵是浮力設施、種植平臺和植物種類選擇。
種植平臺:有種方式是將水生植物種于營養缽(或花盆)中,再把營養缽置于塑料泡沫板做成的種植穴中。這樣種植主要是為景觀需要,同時還有治理水源的功效。

植物選擇:用于景觀布置的,應多從美觀角度來選擇植物。用于水質治理、生態修復的,則要根據污染源和污染物種類,選擇相應對這些污染物富集、降解效果好的植物。在水生植物選擇時還要考慮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水體的營養程度,水體富營養的,適應的種類多一些,但當水體貧營養時,許多喜肥植物長勢不好。通常情況下,剛開始做植物浮島時水體營養豐富,植物長勢良好。

水生植物浮島猶如一個水上陸地,在上面種植的浮水植物可以不需要另制一個平臺,僅用一個簡單的框架將其需要的范圍圈就可以了,技術簡單,見效快,成本十分低廉。大多浮水植物均適用,但一般宜選擇大型挺水浮水植物,如睡蓮、千屈菜、菖蒲等。

應用無土栽培技術將水生、濕生、陸生植物移植到水面上種植,使植物不僅局限于地面種植,更多地增加了生態水系的綠化覆蓋量,達到水質凈化和水系美化的效果,同時對藻類也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浮島植物不僅營造了水面的景觀,在進行光合作用的時候,吸收周圍的CO2,釋放O2,同時凈化著空氣;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有蒸騰作用,蒸騰作用通過植物氣孔蒸發水分調節環境溫度。它創造了適宜多種生物生息繁衍的環境條件,在有限區域重建并恢復水生態系統,并通過收獲植物的方法將其搬離水體,使水質改善、水體變清、創建優美城市環保的目標。